书名:《人间滋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2017年9月1日)
页数:311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59404688
ASIN:B074JV6Y48
版权:北京阅读纪
编辑推荐
精装版,为生活有品味的独立女性 定制。
20世纪以来国人最推崇的生活家。顾城 冯唐 鹦鹉史航 盛赞。
收录汪曾祺谈吃系列散文24篇,及草木、记游20篇。
汪曾祺老先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资深 吃货 。他自诩为 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没有过往岁月的难忘经历,如果没有对各地美食的留恋,恐怕难以形成这些精妙的美文。
名人评书
汪老爷子在吃一途,比苏轼更细腻,较袁枚更可亲。本书是菜谱、指南,是需要一生相伴时时翻看的好书——做菜品菜能为生活培养多少兴致呢。汪老爷子直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对食物要有兴趣,对人也会有广泛的兴趣,真是大生活家之哲言。因这本书爱上了许多未吃的美食,甚至愿意尝一尝苦瓜,感恩汪老爷子为我带来对生活更多的好奇。——林因
媒体评价
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高邮红心流油的咸鸭蛋,干贝吊汤的煮干丝……由汪的笔下写出,更令人心驰神往。——郑部
也只有我泱泱天朝能把吃研究得这么透彻了吧,千万别在晚上看,口水会浸湿枕头的。——不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散文集《蒲桥集》《人间草木》等。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平常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中的乐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就是汪曾祺。
目录
第1辑四方食事
四方食事
故乡的食物
家常酒菜
吃食和文学
《吃的自由》序
《旅食与文化》题记
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王磐的《野菜谱》
马铃薯
韭菜花
贴秋膘
手把肉
鳜鱼
肉食者不鄙
鱼我所欲也
五味
食豆饮水斋闲笔
栗子
昆明的果品
米线和饵块
故乡的元宵
果蔬秋浓
豆汁儿
宋朝人的吃喝
第二辑草木春秋
果园杂记
花
紫薇
腊梅花
北京的秋花
云南茶花
昆明的雨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菏泽游记
泰山片石
金陵王气
长城漫忆
濠河逝水
滇游新记
胡同文化
午门
觅我游踪五十年
四川杂忆
美国短简
经典语录及文摘
人间滋味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 讲究 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
五味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 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 老友面! 老友面 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 老友 。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 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 好!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 细菜 ,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 择耳根 ,或名 则尔根 ,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亦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佤族有一种辣椒,叫 涮涮辣 ,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 吴盐胜雪 ,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 臭卤 。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 臭卤 。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 苋菜秸子 ,湖南人谓之 苋菜咕 ,因为吸起来 咕 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 气死 (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葵 薤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是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 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 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 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濬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 这是什么菜? —— 冬苋菜! 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 冬苋菜! 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濬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邠风·七月》: 七月烹葵及菽 ,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 采葵莫伤根 , 松下清斋折露葵 ,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 百菜之主 。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 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 其实大白菜已经成了 菜之王 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濬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濬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濬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木耳菜。你可以买两把来,做个汤,尝尝。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 荄荄 ,下面多于括号中注明 (音害害) 。我想 荄荄 是什么东西?再说 荄荄 读gāi,也不读 害 呀!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这是薤。薤音xiè。内蒙、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 薤 念成了 害害 。
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 薤上露,何易脪,露脪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 脪 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 藠头 。 藠 音 叫 。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藠字的。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提到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 洋藠古 ,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 洋晶古 。湖南等省人吃的藠头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藠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藠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 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 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藠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书友评论及读后感
[很喜欢]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滋味》装帧净雅,睡前看了一篇,一篇就足以让我慢慢体味其中的情感。我特别喜欢听作家絮叨他们的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作家的。那些曾经遇到的人,做过的事,看过的风景,是如何经过时间的累积,沉淀为现在的故事。
[很不错的一本书]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扁豆,写莼菜,写各样小点,遍及南北东西,口味可谓宽广。恰恰写到扁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竟觉无穷妙趣。现在人吃快餐,下馆子,哪能得自给自足的田园之趣,何况烹饪百味!岂能说是货真价实的吃货!
[文字细腻]汪老的文字俏皮又细腻,没去过高邮却仿佛已经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大概,很多人心中,都有那高邮咸鸭蛋的一席之地。虽未曾吃过,但一定美味至极。
[人间美味人生品味]各地美食从小处写起,又丰富立体,更有儿时的回忆,文笔极佳,看了此书,以后旅游时更有滋味了。
[文字可爱生动]《人间滋味》很好看,有时候看得有些馋,内容十分有趣。 汪先生写的都是些朴实无华的食物,但就是能让人流口水,佩服。 汪先生的文字总是可爱而生动,大吃货总能给我们惊喜。 关于吃,关于民间吃的文字,我想这应该是最美的了。 虽然还没看完,但是每次翻开书,都很想吃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