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江城

江城 PDF

作者: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

ISBN: 9787532756728

页数: 446 页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内容很不错发表
作者的文笔很幽默,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他的角度和最后得出的结论都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所出入,一些被忽略的东西也表现出来了。他身为一个外国人在那段时间里和涪陵当地人关系的转变也写得真实自然。
2023-05-04 12:51:41
书写得很好发表
太喜欢这本书了。我当时高中是想起初中同学,一个重庆人给我推荐,心血来潮买来读一读。但读完竟然让我对涪陵这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有了乡愁,在17年夏天专门去看了看。今非昔比的小城。也让人对长江三峡的改造有一些思考。
2023-05-04 12:51:41
梦的开始发表
彼得.海斯勒的书我首先拜读的是《寻路中国》。和《江河》相比,作者在经过了多年的游历之后显然更深入的触摸到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脉络与各处各地的民风民情。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对《寻路中国》力推的原因。
2023-05-04 12:51:41
比《寻路中国》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所以《发表
江城,指涪陵,以榨菜闻名全国。不过作者提及榨菜,我印象中只有一处。全书主要讲在师范专科学校教书,在县城与当地居民交往,在长江沿线旅行,在酒桌上的应对,以及如何学习汉语和当地方言。
2023-05-04 12:51:41
何伟三部曲之一发表
从菜头叔的推荐买的这本书,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有很多让我自己意外的地方,比如说新疆的意思是新的疆土,我觉得这就是个地名而已,记住就记住了,从来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而作者总要在答案之前加一个为什么。文字大多以平叙为主,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思考。很喜欢他的记录,让我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事物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