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

《亲爱的安德烈》

PDF

作者: 龙应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068616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影响力的公共知识

内容简介: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猜你喜欢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龙应台的文字一向细腻,观点一贯的新颖。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总会有巨大的无力感。很多事情,看不惯,做不到,想不明白,无法改变,无法面对。在现实和良心之间,迷惘。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她幽默,包容,细腻。她只是与你探讨,让你确定自己的想法。因为人,活的对得起自己最重要。开心就好。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最近买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记载了她与其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信件往来。从第一篇信件的生疏,到最后一篇的亲密,龙应台的确通过这些信件拉近了她与她儿子的关系。虽然她错过了她儿子成长中的四年,但是,相信安德烈之后的人生,她都不会在错过。这本讲述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书,一直在吸引我的灵魂。我与我母亲之间的感情本身就很好,所以面对龙应台的这种情况,我非常想知道她是如何处理她与她的混血儿子的关系。他们在书中讨论了许多我与我母亲不可能涉及的事情,生命的意义,国家,民族,香港与德国的文化氛围,代沟。他们彼此要求对方来了解自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间,《孩子你慢慢来》中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安安已经成了翩翩少年。接近20的年纪,用一句老套的话概括,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龄,也是一个叛逆的年龄。也恰在这段时间前,身为母亲的龙应台远赴台北履文化部长之职,儿子则在欧洲继续学业。当她结束任期回到儿子身边时,发现两人间的隔阂渐生。其实这再“正常”不过,即便是普通家庭的父女母子间往往也是形同陌路,更何况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相隔的不仅是年龄的差别,还有生活背景的迥异,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况且龙应台还要到香港任教,母子重又分隔两地。此种情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很棒很棒的一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书。之前她的大名在香港听得很多了,香港书店里文学类的书少而集中,她的书总能在架上找到。去年TVB《铿锵集》制片人来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放了一个她带来的节目,叫《想一想香港》,这一期节目恰恰就是由龙应台主持的。不过读她的书,还真是到现在才第一次接触。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欣喜,我又发现了一位自己很喜欢的作家。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的中德混血儿儿子安德烈的书信对话,两人在书信中表达他们两代人眼中的世界和价值观,期求打破母子间的年代隔膜。我很惊讶地发现,龙应台有两个十分有思想和优秀的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亲爱的安德烈》,讲六十岁的女作家如何与十八岁的儿子交流的事。安德烈是龙女士的大儿子,这本书是08年初出版的,写的是04年安德烈18岁时的所思所想,那么今年安德烈23岁,在中国的话,正是大学即将毕业,将迈入社会的那一年。不知道现在的安德烈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昨晚看到很晚,对“亲爱的安德烈”给MM(妈妈)的信看的欲罢不能。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确实是一门难为的艺术。明明是血缘上最亲密的人,却随着子女的成长越来越疏远。回想自己的十八岁,正是刚进入大学,投入全新的自由的生活,哪有时间想到爸爸妈妈,只有周末他们打来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亲爱的安德烈》是长期言辞激烈地游走在政界、文化界的龙应台少有的作品。在这本你来我往的通讯集中,龙应台脱下盔甲,换上了围裙,一边收拾餐桌残余,一边扭头跟窝在沙发里的儿子唠叨,就像任何一个二十岁孩子的妈妈那样平常。安德烈是这个犀利女人的儿子。这些书信来往,来源于《南方周末》的专栏邀请。当时的龙应台,像任何一个毫无头绪的妈妈一样,觉得完全没办法和这个十八岁的小子沟通,而自己又不得不去沟通——因为这是母亲的责任。于是想到是不是可以用笔谈的方式找找感觉,于是有了2007年《南方周末》上的随笔专栏,以及由它带来的阅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哈哈,《亲爱的安德烈》是我在寒假看的第一本书,一开始是同学推荐给我的,说是看完后也可以给父母看下,让他们理解下我的心理。没想到啊,我现在越看越有兴趣,不仅封面的安德烈很帅,里面的内容更是吸引我啊,因为都是我正在或者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呢!说实话这当中也了解了爸妈的心里想法。觉得看的很过瘾!就等爸妈也来看啦!哈~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亲爱的安德烈,母子之间的对话,话题是广泛的也是开放的,让正处于和安德烈差不多年龄的我,在母亲龙应台的信件中收获了许多,也知晓了我成长中的一些难题。我想父母的人生经历总要比我们丰富,可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我们自己作父母的时候也许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了。我也喜欢安德烈这个小伙子。龙女士说,父母和我们的缘分就是看着我们一次次的离开,我们在长大的同时,也开始习惯于父母的老去......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看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无以言表。妈妈龙应台想要重新了解已经成年的儿子,走进他的内心,于是邀请安德烈通信,这些信,也是龙应台为报纸撰写的专栏文章。这本书,辑录了这些信。通信的内容,很多是相当“大”的,谈到政治、种族、威权、流行文化、道德……很多看起来是相当深刻和严肃的话题,龙应台和安德烈都有各自的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价值观,用龙应台的话说:甚至是不同的阶层。他们并不寻求认同,他们在讨论,在表达。有一封信里安德烈说,他最同情的人之一种,就是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无法表达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记得很久之前,偶然的一次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这本书的雏形,就是龙应台的专栏。因为这个专栏,追看了很久南方周末,每次都是买到报纸就先翻到文艺副刊,看完了才满足地看其他新闻。看完了这本书很久才上来评论,因为当时看完后心里浓得化不开的感情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庆幸龙应台有一支犀利的笔、有一对冷静的眼、有一颗宽容的心,很庆幸安德烈体谅母亲的拳拳之意,愿意用书信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虽然不一定完全公开自己的小天地,但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已属非常难得。或许是因为西式教育的宽松环境和龙应台的特殊身份,让家长和青春期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作家,因《古井》这篇短文,让我记住了她,以后看过《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次买《亲爱的安德烈》,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孤陋寡闻,是因为才知道她有这么大一儿子,而且看上去还如此帅!鉴于我现在正为一小男孩头疼,我就非常想知道她是如何对付的。用了三天时间看完,对如何看待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确很有启示。值得用心品味!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以前很少读龙应台的书,知道她主要针对社会现象的文字犀利深刻。因为并不总是深刻的人,所以大都避开了。这次陆续买了《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一路读下来,很喜欢,每一本却各有不同。《亲爱的安德烈》——精彩!龙应台在雨孩子阔别4年以后,年龄、成长环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如何打破这“冷”,与儿子安德烈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探讨各自的观点,三年执着辛苦的专栏书信,从语言中体会到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性格。从文字中可看出,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除了思维敏锐、视角独到的天赋能力相同以外,几乎再也没有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正在为与22岁的儿子沟通障碍发愁,发现了这样的一本好书。我是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书,流畅的文笔,深深的内涵,对儿子的关爱,平等的推心置腹,思想观念的碰撞火花竟然这般的美丽而感人。佩服,欣赏!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在优美的文字中慢慢地弥合,让我回味、思考了很多。推荐给我的儿子、朋友们。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读这本书,被里面所洋溢的亲情所吸引。对安德烈的西方式教育感到新奇又感动,同时对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一种由衷的钦佩,正是由于母亲的不懈接触,才写就了这一篇篇华丽但真挚的书信。里面也有安德烈对民主、成长的思考,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的认识。这本书尤其适合亲子共读,以了解东西方教育的不同。这同时也是《南方周末》最受欢迎的专栏,我尤其欣赏《给河马刷牙》这篇。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这是一位在中国母亲。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虽然她感觉自己已经不典型了,可是在儿子眼中,她还是传统的东方母亲。儿子已经18岁了,不需要她事无巨细的照顾。他会为自己负责任。龙应台说,认识一个18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安德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是逐渐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和我写这些信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乐在其中。虽然我决定不动声色。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
登录后发表评论